上海品茶网-上海品茶工作室,上海419论坛,上海养生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上海品茶网 > 正文

上海品茶网

上海品茶工作室:外滩的含金量,该用什么衡量?

Admin8882025-03-13上海品茶网45

外滩的含金量,该用什么衡量?

原创 RQ RQ商业观察室

重读外滩,不停留过去,而是面向未来。

编辑丨Sandie

外滩的含金量,应该用什么衡量?

是汇丰银行大楼穹顶上那幅壁画的修复成本,每年3800万游客的打卡流量,半岛酒店一杯咖啡的定价,还是四川中路最后一家五金店的月租金?

过去两年,RQ工作室从商业分析、地缘文化等角度观察上海的城市更新,却一直避开外滩——这块“现代城市的源点”。原因很简单:它太复杂了。每一栋建筑都是一部近代史,每一条马路都是一场博弈。

但外滩的复杂性,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。它既是“万国建筑博览群”的标本,也是“华洋混居”的实验场;既是全球化的橱窗,也是本土社区的飞地。

当我们翻开外滩的历史,在街区里一次次行走,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解读方式:如何用过去联结当下?外滩的更新实验,能否为其他片区提供借鉴上海品茶工作室?

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慢慢梳理出了部分新视角,并制作了一期播客节目(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收听)。

外滩的历史价值和保育价值毋庸置疑,而当下的更新工作里我们看到了外滩含金量的真正意义:不只体现在租金数字或游客量上,而是停留在每一个“联结过去与未来”的更新细节里。

1986年的上海外滩

洛克·外滩源

重新理解外滩——A面

步行友好的街区

外滩风貌区(东启中山东一路,北邻北京东路、南至延安东路、西至西藏中路)是近代城市的非常典型的网格化的布局,好处之一是这里有近20个交汇路,除了横纵相交的主马路外,还有一些像滇池路,香港路这样的弯马路,加上外滩的建筑是高耸、多样且美丽的,步行期间你不会觉得无聊,每过一个转角就会遇到一处建筑风景。

小网格化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会过于拥堵,你只要绕过南京路步行街,其实人没有这么多,很建议大家走到外滩第一立面的背后,到第二立面的毛细血管里,放慢脚步,感受每条街道,每个街角所带来的风景。

而步行友好不只是体现在百年前形成“蜘蛛网型”的街区形态,在近代城市更新规划和管理中,外滩都在优化交通细节。

例如考虑“老城区拥堵问题”,黄浦区在做地面车行规划时,就利用这样的毛细血管,设立车行规则,将多条马路设立为单行道,提升车行效率上海养生网。

更系统的改造则来自2007年-2010年外滩(中山东一路段)的一次大型改造工程。其中一项重要的更新原则,便是“游客步行友好”和“易达性”,如何把景色让给游客,同时能看到浦东和浦西的现代与过去的对撞。

2008年,素有“亚洲第一湾”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开始拆除。

2010年,全新的上海外滩竣工亮相,本次改造工程涉及外滩通道建设、滨江区改造、公共枢纽和地下空间开发等。

在这样的原则下,便有了今天的外滩隧道,拆除了原先标志意义的“延安路高架亚洲第一弯”,让车行在地下通过,让游客在地面自如通行(而不是设立人行天桥或人行隧道这样阻挡视野的步行通道)。

它的设计很容易让游客汇入和疏散,也让这里哪怕每天有几十万的客流,都不会像其他景点一样过于拥挤,用现代化城市设计和运作方法去维护这个百年历史景点,才能保证不同的人群来到这里,从不同切面层次去走近它,观赏它,理解它。

步行友好的设计,让外滩变得“可阅读”——游客可以轻松找到最佳拍照角度,居民可以绕开人潮找到捷径,甚至外卖骑手也能在单行道网格中快速穿行。

但外滩的复杂性在于,它不仅是“可读”的,更是“可写”的。每一栋建筑的外墙都像一张稿纸,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野心与妥协。

2017年,黄浦区启动了外滩“第二立面”的改造规划。如果说第一立面是外滩的“封面”,那么第二立面就是它的“内页”——那些藏在临江建筑背后的141栋老建筑,正等待被重新书写。

位于广东路上的一栋保护建筑“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大楼”,目前仅完成了外立面的基础修复,还未被“精修”,斑驳的外墙记录着它岁月的痕迹,也不禁让人好奇它的未来命运阿拉爱上海。

这种从“薄”到“厚”的更新,不仅是对建筑功能的重新定义,更是对外滩灵魂的深度追问:当历史建筑的外壳被修复后,它的内核该如何被更准确定义?”

重新理解外滩——B面

“第二立面”改造的智慧

“第二立面”顾名思义,中山东一路临江的“万国建筑博览群”是外滩的第一立面,而它的背面,就是外滩沿江建筑后排的非临江区域,面积约51公顷,涉及27个街坊,共有141幢建于1949年前的老建筑。

2018年,外滩第二立面更新立面及基础要素图

外滩第二立面的更新意义,就是将外滩从“薄”变“厚”的过程。但它更新改造的复杂性可想而知,硬件改造部分仅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每栋建筑未来的可持续活力,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、街区与建筑之间、街区与街区之间在未来的关联性。上海品茶网

实际上“第二立面”涉及到的工作非常多,有街坊地块的征收改造,有市级保护建筑的更新和再定性,我们这里就商业层面讲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:

1)洛克·外滩源 二期

洛克·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(ROCKBUND)位于上海外滩之源、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,紧邻外白渡桥,背靠于半岛酒店;总占地面积约17,000平方米,是一个结合了11栋历史保护建筑和6栋新建筑的文化+商业综合街区,由北京东路、圆明园路、南苏州路、虎丘路围合而成。项目于2005年启动、2010年完成老建筑首轮修缮;2023年洛克·外滩源二期街区全面开放。

洛克·外滩源

洛克·外滩源由英国设计师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进行11栋历史建筑的修缮;主导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。洛克·外滩源一定程度上焕新了外滩片区当代生活的一面,将历史建筑与新建筑有机融合,塑造开放的公共广场及内街,激活上海外滩区域生活、文化、休闲等多重体验。上海新茶资源

因为外滩·源的广场设立,让外滩增添了公共属性

目前街区已经有30+品牌入驻,包括理想国书店、BASAO Tea、观夏、Aesop、荣季95小海鲜酒馆等;加上外滩美术馆与OTA大田秀则画廊这样的文化内容,用当代生活方式的内容组合,营造都市“微度假”体验。

经过一年多的运营,洛克·外滩源的风貌和质感已经逐渐形成,兼具品质又相对低消费门槛(毕竟外滩此前的店铺都是高奢和米其林)增加了本地品质客群来到外滩的概率,也为外滩注入了更多“新日常”的场景。

2)外滩·老市府

外滩·老市府大楼

大楼内部广场

外滩老市府大楼(现名“外滩·老市府”)位于江西中路、汉口路、九江路、福建中路的交汇处,沿着四条马路的一栋围合式建筑,改造同样由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设计,旨在最大化保留历史建筑元素,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。改造工程于2019年10月开工,2023年4月实现百年围合,2024年5月完成工程建设,并向公众开放参观部分建筑内部体。

和洛克·外滩源不同的是,外滩·老市府非街区型项目,而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大型建筑体,虽然文化保护意义极高,但在空间实用性上会有一定局限,所以尽管未向有关单位求证,我们推测其未来功能将以办公为主、商业为辅,同时利用内部广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。

去年外滩·老市府开启了面向全球的招商工作,目前暂未全部开放,但已经受到了商业品牌的青睐。包括卡地亚、巴黎欧莱雅等都选择与它携手,在此落地重要的品牌盛会,这点也证明着:具有文化意义的保育项目未来的商业价值。

巴黎欧莱雅2025「听见·值得之夜」爱上海

就如同开头所说,外滩是复杂的,今天这篇文章仅从A面“步行友好与街区关系”、B面“第二立面更新”两个角度去切入。前者是外滩实现文化片区有机生长的基础,而后者是未来将片区由薄到厚的重要举措,注入更多面向未来的系统性更新。

从洛克·外滩源和外滩·老市府的更新情况来看,第二立面试图在文化旅游属性之外,注入更多本地叙事,拉近外滩与本地生活的距离。

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:原住民的搬离让外滩与本地生活依然存在巨大鸿沟;同时,旅游属性过强也令其他新兴产业的植入面临挑战。

第二立面改造的目标,一定不是让外滩“更好看”,而是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当历史建筑的外壳被精心修复后,它的灵魂该被如何定义?又由谁决定?是手握全球品牌名录的招商团队,是打卡拍照的游客,还是试图在福州大楼里寻找廉价办公位的初创公司?还是周边的新居民?爱上海419论坛

外滩的复杂性正在于此——它既需要国际化的“面子”来维持城市竞争力,又依赖本土的“里子”来避免沦为精致标本。

未来5年,当100多栋建筑改造完成时,我们或许仍然不会得到一个完美答案,但至少应保留一种可能性:让外滩的含金量,不只体现于租金数字或游客量,而是成为一座城市学习与自我修复的课堂。

当然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,如何让城市生生不息?当下对外滩与第二立面改造政策来说,才只是刚刚开始。

原标题:《外滩的含金量,该用什么衡量?》


上海419论坛